{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段落}
今年1月,上海率先立法,出台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解决垃圾分类难题。 再难的题,总得有人先做,而且要做得出,垃圾分类工作上,上海成了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上海从此全面进入垃圾分类时期。 上到耄耋老人,下至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大家纷纷参与进来。
虹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正好是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的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所在辖区的宇泰景苑小区从今年3月1日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投放,整个小区从原先11个24小时垃圾投放点,归并为3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小区370多户居民要在规定时间内到3个点分类投放垃圾。
“开始不容易,对老百姓来说,分类比不分类要麻烦得多,而且多年养成的习惯也难以一下子改过来。 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指导。
”王静华说,虽然开头难,但几个月下来,小区环境有了明显变化。
等到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时,小区居民已经熟练掌握分类技巧,值守在垃圾房旁的志愿者也可以全部撤离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基层干部、小区志愿者、社区居民……大家“各显神通”,各种分类“神器”频出,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颇多便利。
湿垃圾破袋容易弄脏手,这是一个困扰不少居民的难题。
这个问题,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的东明家园小区,只用了200块钱就轻松解决了:他们在垃圾箱旁边设置了一个简易洗手池,上面放置一个水箱,下面放了一个水桶。
其实居民每次扔完垃圾后,洗手需要的水量是很小的,水箱里的水并不会消耗太快,洗了手的水还可以直接浇灌旁边的绿化带,一举几得。
|